您好:欢迎来到湛江市第二中学!
校风: 团结 · 勤奋 · 严谨 · 活泼,,校训: 爱国 · 敬业 · 求实 · 创新

从07年高考作文评卷看作文备考

发稿时间: 2007年09月23日   浏览量: 1360    作者: 陈育新    字体显示:

从评卷的角度看备考,是一件有着“终极意义”的事情。笔者参加了2007年广东省高考语文试卷作文部分的评卷工作,感受深,收获多。在今后的高考备考中,怎样指导学生更有效地进行作文训练,有了一些更深更新的体会。
  1、“首因效应”至关重要。
  阅卷场上,以平均每分钟一篇的基本速度,加之电脑评卷的特定状况,一个评卷员,眼睛必须一刻不停地在荧屏上阅读扫描稿,那么,卷面成为绝对的“首因效应”!凡是字迹潦草凌乱,状如蝌蚪,形似怪物,摧残评卷员脆弱神经的,基本不需要考虑在及格线上。大多数情况下,这些作文在四类卷里边呆着。相反,那些卷面美观,字体匀称清晰饱满的文章,总会让评卷者松一口气,在“光环效应”下给它打分。平时苦口婆心督促学生把字写好,只有到了评卷场,才会获得如此深切的感受。那些文章水平还行,然而字迹太糟的同学,实在不能就这样把自己“灭掉”。 
  当然,许多高分作文并不都是“书法”卷面,至少能做到清晰饱满,易于在电脑屏幕上辨认。另外,要防止写错别字,这次评卷,错别字是从第三个开始扣分,一个1分,4分封顶。有些错别字令人反感或遗憾,比如,有考生把“炎黄子孙”写成“阎王子孙”,把“衷心问候”写成“窝心问候”,把“岌岌可危”写成“危危可岌”,甚至标题上出现刺眼的错误:“星火相传,恒古不变”,分数自然往下掉。
  2、“诚意作文”被鼓励。
  今年的审题难度小,“难度系数几乎为0”(作文大题长、华师陈妙云教授语),在这种情形下,考生们较量的就变成了“思想认识水平”、“材料丰富度”、“写法创新性”和“语言表现力”等方面的较量。全省平均分到了39.62分,产生26份满分卷,48分以上的一类卷占6.81%,及格率为84.51%,0分卷1263份。比起去年,是一大提升。然而,在评卷过程中,大小组长们反复叮嘱评卷员的一句话是,不要被那些文字漂亮、排比成堆、花哨唬人的文章骗过,其中有很多是套构之作,实际上与话题“传递”无关。典型的例子(开头或结尾段)是:“传递,是天边的一抹流云,向你展示它的柔美;传递,是海上冉冉升起的日出,向你昭示它的壮丽;传递,是森林中清脆悦耳的鸟鸣,向你呈现它的动听。”这组排比句跟传递没有关系,你可以把“传递”换成其他很多名词都行。更有甚者,有些考生通篇套用某篇文章,只是将主题关键词换成“传递”,表面看来文采斐然、气势磅礴,而实际上离题万里。这样的做法,即使不是套作,也属于文风不正。事实上,这个问题几年前就发现了,我们把这种因袭套构、投机取巧的考场作文视为高考作文的禁区,不好好训练自己写作基本功而企图靠花招蒙混过关的考生,是必然吃亏的。此次评卷,那些老老实实扣题,老老实实用例并分析,老老实实表达中心意图的文章,即使有不少毛病,也可以获得较为理想的分数。这个信息在考场上一再被重复,是为了告诉我们,高考作文不是自由创作,不是征文比赛,也不是选拔未来作家,而是要求考生按照规定写作,“带着镣铐跳舞”,舞得踏实的、精彩的,自然脱颖而出。
  3、写作要在内涵上下功夫。
  今年的“传递”,按评卷组在评卷前的会议上表述的,可以从本义上去写,把某种东西从一方交给另一方;也可从引申义上去写,诸如传送、传承、传达、传告、传播、沟通、接受、接收等都行。可具体可抽象,可单方可双方,可交错可曲折。可以写为什么要传递,也可写怎样传递,还可写谁来传递、传递什么等等。传递,虽然是一个见惯的简单的名词,但评卷组对它的内涵进行了充分的挖掘,认可了很多不同的角度,老实说,要偏题也难。那么,接下来的事就是怎样把“传递”这个话题写透写实。不管何种文体,只要它充分表明了传递的内容、对象、方式、效果,就会是一篇经得起反复评阅的好文章。
  那么跳出来看,不管是何种语言结构形式的话题(或标题),也不管是不是纯粹的供材料作文,按照写作要求迅速得到文章的中心,即自己写作的核心目标,然后展开内涵层面的分析挖掘,就不愁得不到实实在在有效的写作内容。这里就不对“审题”和“构思”赘述了。
  4、有了丰富的材料,还要善于驾驭。
  “材料”这个评分点,在作文评定当中占有重要的地位。它既是“发展等级”里头的一个评分要点,又是引导学生打下扎实写作基本功的关键。考生扎实的写作基本功是什么?是广泛坚实的阅读基础,是敏锐的观察感知能力,是瞬间的联想与发散能力,是安排明晰的思路结构的能力,是不俗的语言表现力,等等。一个考生在锁定的主题轨道上,对材料进行搜集和运用,最能反映出他(她)的综合素养。
  一篇题为《文化传承也应有所顾忌》的作文,在评卷场引起了大家的赞叹。作者在确定简明有效的论证层次后,妙合无痕第运用了大量古今中外名家案例、思想、言论、诗词、俗语等材料,指点风云、臧否潮流,评于丹、议《红楼》、谈诸子、论西哲,处处命中“文化传承要有所顾忌”的要害。作者的阅读积累和思想提炼远远超出同龄人的水平,加之语言老到,句式灵活,实为不可多得的佳品。考场上可以看到读了很多书的作者,但不容易看到把书读透,化为自己思想营养的作者。
  还有一篇题为《传递中的生活》的优秀作文,作者凭对生活敏锐的观察感悟,把生活中一些细节化入文章,令评卷者为之感动。例如,“譬如看见果实坠地,从树的手腕上,冷不丁地跳到地面,在尘土上灼下一道轻痕,这个简单的动作传递了生命的韵律,让我感到兴奋不已。”“譬如看见草叶上一颗水珠在摔落前传递过来的最后一次闪烁,看见一群蚂蚁抬着一只蜜蜂艰难行进中传递过来的那种庄严肃穆和小心翼翼……”作者把生活细节中的韵律、色彩、状态、声音细致入微地“传递”出来,既得史铁生的笔趣,又将话题交待得清清楚楚。材料运用高境界应该就是“妙合无痕”。
  高考备考应该追求长期效应。考生应把阅读积累、生活体验转化为自己的思维习惯和思想认识,不能被动承受材料的“围困”,更不能简单地使用几个“万能材料”,做那种张冠李戴、改头换面的事。

粤ICP备11017586号

地址:湛江市开发区龙平北路    邮编:524022
电话:0759 - 3371988    传真:0759 - 3371989
邮箱:zjez@21cn.com
地图:百度地图    Google地图    腾讯地图

X关闭